案例视窗|“广州最美骑楼街”永庆坊:传统文化与潮流时尚的融合与碰撞
2022-05-23
项目名片:
项目名称:西关复兴——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
项目范围: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大街片区
更新类型:街区微改造项目
项目荣誉:2021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2019年度中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二等奖、2020年度大湾区城市设计奖荣誉奖等多个奖项。
说到恩宁路,老广最熟悉不过了。
麻石板、满洲窗、油纸伞、粤剧院……
整齐延续的骑楼街、丰富多样的文物古迹、
保存完好的旧城生活风貌
使得这里被称为“广州最美老街”。
而永庆坊作为恩宁路里最具代表性的地标,
在骑楼古巷依旧的基础上,
这里的容颜多了一丝朝气。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剪梅·舟过吴江》的诗句
被镌刻在永庆坊内
一块被芭蕉叶掩映的观赏石上,
仿佛在诉说着这片老城的悠悠往事。
#01
修旧如旧,建新如故
保护西关粤韵乡愁
曾经的恩宁路,拥有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耳边,路上行人熙熙攘攘,街上小贩叫卖声连绵不断。眼前,西关大屋优雅地伫立在两侧,容纳着富足的生活。
时隔多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崭新的CBD接连崛起,恩宁路的繁华也在变化中悄然褪色。
因年久失修、建筑结构老旧,永庆坊内多栋房屋出现严重损坏,几近倒塌;面积狭小、建筑密集、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凸显,永庆坊亟需面临更新改造。
2007年,广州市以“保护历史建筑,打造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为宗旨,将恩宁路地块作为危破房连片改造的试点之一。
后来,因动迁过程中发现较多的历史文化资源,随着广州市旧城改造价值观从经济平衡到文化传承的转变,经听取各方意见,市政府在2012年决定暂停拆迁。
2016年,广州市开始尝试采用“建设—经营—移交”(BOT)模式进行恩宁路一期永庆片区改造提升,政府在保持房屋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变更房屋使用功能,出让所持物业15年的经营权,通过公开招标吸引社会企业投资运营,以促进历史建筑原地升级。
恩宁路永庆坊发展与更新历程。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秉持着“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万科成功将永庆大街片区改造为综合业态的新型街区,成为一个平衡传统风貌和当代社区精神的多元化产物,而不是一味复古的空壳形象。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恩宁路永庆坊时提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所谓微改造即在维持场地现状格局、肌理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及保留修缮,以及整治、保护、活化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对建筑面貌和功能进行更新的一种策略。
永庆坊
由此开始,以“绣花”功夫推进的微改造一举闻名,老旧街区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历史文脉、城市记忆的宝藏。近年来,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指引下,永庆坊非但没被“流光抛弃”,反而实现了逆生长。
#02
新老碰撞,新旧交融
擦出别样火花
平整的麻石取代坑坑洼洼的路面, 巷子里的红砖青瓦以“旧貌”换“新颜”,岭南骑楼下遍布咖啡馆、茶室、服装店,浓烈的西关韵味间又多了些许现代气息。
据了解,项目采用“红线”(城市道路规划)避让“紫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规划,在全市率先以容积率不增反减的方式,通过“修旧如旧”延续城市传统风貌,保护西关粤韵乡愁。
运用绣花功夫,兼顾保护与活化利用。
为落实寻找历史文脉,呼应建筑保护要求,项目以“保育历史,活化更新”为设计理念,重点塑造“一街”“一涌”“一院”三大特色文化空间,采用原样修复、留旧置新、新旧结合、改造提升、景观绿化等多种手段推进街区微改造。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试点实施方案。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前期通过政府投资大型文化设施建设带动地区复兴,以粤剧博物馆形成文化触媒。后期政府通过规划引导,优先补充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地区公服配套;强化居住功能,完成街区内私房民宅修缮,活化现有建筑使用功能,营造多元社区生态。
可以说,微改造的最终目标不仅是新的业主和老的居民的共生,更是外来文化与原生文化的共生。
探索“BOT”新模式,创新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路径。
在协调好原住民社会关系的前提下,永庆坊项目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新模式,引入企业参与建设及运营,企业出资对国有历史用地进行投资、建设、运营,构建新业态与原居民共融、共生的活力街区。
永庆坊更新改造BOT模式示意图。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同时,项目还从规划设计、运营维护等多个维度引导公众参与,成立首个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公众参与平台——共同缔造委员会,市-区-社区三级联动,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全过程参与街区更新改造工作。
永庆坊更新改造市-区-社区三级联动示意图。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此外,项目还创新“三位一体”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路径,从“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建筑设计”的全流程角度出发,先后组织编制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试点实施方案、房屋修缮活化利用等方案。
一方面,不仅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轮廓不变,对建筑立面进行更新、保护和整饰,强化岭南建筑整体风貌特色,还保留岭南建筑民居的空间肌理;另一方面,很多时尚活泼的元素也被设计师添加到这个古老的街道中,延续千年文脉,让西关这片老城焕发勃勃生机。
满洲窗、趟栊门,星巴克永庆坊店装饰成西关大屋的模样;红砖小楼、黑色牌匾、玻璃落地窗,素有业界“最美书店”之称的钟书阁也入驻永庆坊,融合岭南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
随着人气的旺盛,西关打铜、广彩、广绣和骨雕等广州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项目纷纷进驻永庆坊,让这里成为了承载着广州人记忆深处的“乡愁”的地标。如何留住城市记忆、让老城焕发新生?永庆坊的当下与未来都在试图回答这一连串问题。
绿树阴浓夏日长。这些微改后的“旧屋、旧街、旧楼”伴随着时光的胶片一幕幕演绎,用思绪怀念,用情感缅怀,说不尽,道不完。此情此景,在顺德的古村落也同样能感悟到。
古旧的勒北蚕房又摆上了蚕匾、蚕簸,仿佛昔日养蚕的历史场景被一一还原;古朗涌依旧静静流淌,不时游过的龙舟划破它的宁静……古村落是顺德历史文化底蕴所在,是岭南水乡的根与魂。
近年来,顺德推动“以水美城、以水兴城”,实现城乡品质大提升。2014年底,佛山市委市政府启动古村落活化升级工作,顺德共有50个村居被纳入《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录》,成为市级古村落活化对象。
八年来,顺德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改造路径,先后完成五批次22个古村落的活化升级,积累了古村落活化改造的“顺德经验”——以古建为载体延续顺德历史文脉、突出岭南乡村风貌。
以古朗村活化改造为例,在活化升级过程中,古朗村以“古”为主题,以古朗涌为纽带,连接起祠堂、古建筑等重要节点,突出水乡肌理,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造连片的活化空间。
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古村活化也是一项“绣花”工程,承载着地方发展的历史记忆,更承载着人们心中最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