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 转型突围看智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
2019-08-03来源:人民日报
以粤菜名厨闻名的广东顺德,如今盛产“智能厨师”。沿广珠西线南行,至佛山市顺德区境内,一片浅黄色别墅映入眼帘,碧桂园集团总部大楼矗立当中,至其10楼机器人餐厅,不见厨师,却列有20多道菜式。点击电脑菜谱,隔壁厨房即刻配料、下锅、翻炒、装碟、端送,全程智能操作。大约五六分钟,一盘热气腾腾的炒三丝便送上餐桌。
在顺德,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引起关注。在先前举办的顺德美食节上,香江饭店、中德大厨房等摊位前人头攒动,市民排队体验“无人服务”。顺德还在筹建智慧美食街,让“美食”与“智造”邂逅。似乎不经意间,原本遥不可及的机器人就已来到顺德人身边。
聚焦新动能
从不锈钢行业龙头到本土机器人骨干企业,位于顺德区的广东利迅达机器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经历了一次涅槃:10年前,受金融危机冲击,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人工成本上涨,而国外智能设备“水土不服”,国产机器人又是空白。利迅达趁机转型,主攻机器人系统集成。头三年,公司每年“烧钱”一两千万。熬到第四年,接到第一张订单,公司业务触底反弹,产值逐年上升。
公司董事长霍锦添将企业的这次转型称作“颠覆性创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变革,激发了传统制造业的活力,是企业转型的内在需求,也是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
事实上,“跨界竞争”已是近年来顺德区许多企业的新选择。选择背后,是形势倒逼。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创办家电、家具、花卉、建材等产业,培育两个产值超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和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然而,高耗低效、工艺落后、管理粗放等问题渐渐凸显,制约了顺德区的高质量发展。
为了突围,顺德区瞄准“智慧家居+智能制造”,抓住核心研发,力推融合升级。2015年,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在顺德区组建成立。全区每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数以百计,“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日益增多。去年,顺德区工业技改投资191亿元。今年,该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达4%。
“突围”冲出新天地。如今,站在顺德区泮浦湾北畔,只见蕉影婆娑,高高低低的楼房扎满脚手架,长臂塔吊在烈日下默默旋转。这里是顺德区政府同碧桂园集团旗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携手打造的“机器人谷”,正在集中打造机器人企业总部、生产、培训、服务以及众创空间等全产业链;行至往西约20公里的潭洲湾南岸,一座座流线型建筑从荒野中崛起,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佛山机器人学院等比邻相望,已挂牌启用,另有多个工地火热施工中。规划标明,这一带属于广东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地。顺德区经济促进局局长吴显强自豪地说:“全区已有8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其中5家企业年产值超亿元。”
聚焦新动能,挺进价值链中高端,一个新的“智造”生态圈正在顺德扎根、发芽。
再啃硬骨头
当初,碧桂园动议建机器人制造基地,准备放在省外,因为本地无地建厂。这引起顺德区委区政府负责同志的重视:若无集约发展,“智造”产业终难壮大。然而,顺德区寸土寸金,拿地难如登天。如何破题?当地把目光投向星罗棋布的村级工业园。
顺德区1.6万家中小微型企业,分布于382个村级工业园,占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的七成,却只贡献全区27%的工业产值和4.3%的税收,且生产事故率居高不下,环境污染严重。这种粗放发展模式一日不改,土地供需矛盾就一日无解。
去年初,顺德区狠下决心,把村级工业园改造列为“头号工程”,依法淘汰落后产能,破解土地成本制约,确保3年改造5万亩以上村级工业园,为智能制造腾出发展空间。为此,顺德区选派中青年干部担任村居(社区)第一书记等职务,蹲基层,解难题,抓落实,“一竿子插到底”。
“村办工业园当年为工业化挖掘第一桶金,如今成了产业升级‘肠梗阻’。这个痛点必须清除。”顺德区委常委梁伟沛表示。
面对“烫手山芋”,顺德摸索出企业长租自管、自主改造、政府统租统管、直接征收、挂账收储、生态修复等6种改造模式,“串联审批”变“并联审批”,快速解决资金、审批、规划等方面难题。区委组织部还开通“大巴党校”,组织党员和群众外出参观,摆问题,查差距,转观念,“带着问题上车,找到答案下车”,化解“村改”难题。
一年下来,“村改”破题,步步推进,每月通报。据顺德区村改办统计,全区80个园区启动改造,44个园区陆续拆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45家,完成土地整理5654亩、复垦复绿406亩、新建厂房206.5万平方米。
“通过土地置换,全区10个镇街都找到产业升级的发力点,也腾出未来发展的新空间。”顺德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何翔威介绍,通过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芯片、集成电路等,全区正在对现行产业链进行“建链”“补链”“强链”,“预计未来5年,全区智能家电产值将超6000亿元,智能装备产值将超5000亿元,机器人产业集群将达到2000亿元级。”
激发创新力
没有特殊资源,却能异军突起,一马当先,顺德区靠的是敢改革、善创新。
上世纪70年代初,顺德区自主设计建造甘竹滩发电站,并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状。今天,遥望大坝横锁江面,仍然气势雄浑。龙江镇党政办公室主任赖朝辉说,鼎盛时期,水电站年发电量相当于当时整个顺德一年的农田排灌和鱼塘抽水的用电量。
改革开放之后,顺德一路先行先试:1992年在全国率先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1999年被广东省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市,2009年开展以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改革为重点的一系列综合改革试验……一轮轮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奠定顺德雄厚的经济基础,去年全区生产总值达3163.9亿元,连续7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名。
顺德人勇于创新,位于北滘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无中生有”,就是典型例子。它10年前诞生于一个旧厂区,现在成了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工业设计主题园区。设计城负责人介绍,这些设计机构既服务传统产业,也服务新兴产业,科技—设计—产业已构成顺德智造的重要链条。
今年2月,广东印发《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敢为人先的顺德,再一次站到改革风口,迎来发展新机遇。
“攻坚必然有我,功成不必在我。我们肩负重任,只争朝夕!”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说。
记者手记
永葆改革精神
蹲点顺德采访,偶遇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他和团队准备投入巨资,建设研发和生产基地。“从第一次联系到考察、洽谈、签约、动工,前后不到5个月。”他直言,看中的就是顺德人的改革精神和办事效率。
的确,顺德非特区、不临海、不沿边,却总能“搞出点动静”,关键一招是用好改革。几十年来,顺德先行先试,以改革推动发展,以发展深化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顺德能否再领风骚?顺德审时度势,提出“改革再出发”和“再市场化”,激励干部担当有为,引导企业转换动能。记者踏访顺德10个镇街,“一把手”都在基层忙碌,“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已成共识。凭借这股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顺德定能打造大湾区“智造高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